省环保厅表示,由于这些核素的剂量极低,无需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可想而知,某些污染企业为何能顺风顺水,一边污染着,一边从未有违法记录,而且能通过严格的ISO14000环保认证和上市前的环保核查。《经济参考报》曾报道说,受到环保部门特殊关照某企业负责人在行业会议上介绍经验说,在环评审批环节只要下足功夫,没有攻不下的堡垒,项目想做多大就做多大。
很多的环保局为何能变成污染局这背后,是不是污染企业下足了功夫?饱受诟病而又坚挺不催的发展模式。权力寻租无处不在的大环境下今年的获奖者是来自全球各地的环境领袖和创新者。张跃获得了本年度该奖中的企业远见奖,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龙获政策领袖奖,俄罗斯科学家斯佩兰斯卡亚获科学与创新奖,曾驾驶电动汽车环游全球的瑞士教师帕尔默和格莱美音乐奖得主、贝宁歌手基迪奥获激励与行动奖。中国能源网讯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0日在纽约公布了 2011 年地球卫士奖获奖名单,中国远大集团总裁张跃和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龙等 5 人分获不同奖项,以表彰他们在推动全球绿色增长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除颁发地球卫士奖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还将组织一系列活动,包括名为全力推动绿色经济的高层政策对话,届时地球卫士奖的历届得主将与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施泰纳等官员和学者共同探讨全球向低碳、高效的经济模式转变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地球卫士奖创立于 2004 年,是联合国表彰来自世界各地杰出环保人士和组织的最高奖项。这些建议得到当时在场的学者赞同,现在看来也仍然是合理可行的。
更重要的是,媒体应该扮演给力的角色,为推动国际气候谈判和国际气候合作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对于中国媒体的气候传播策略,笔者曾在坎昆举行的基础四国+墨西哥气候传播边会上谈过自己的看法。更何况,气候问题牵涉的领域非常多,覆盖了气候、环境、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这就对记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气候谈判是这样,对外气候报道也是这样。
总的来说,中国媒体气候报道之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气候变化问题持续关注不够,导致常态的气候报道缺乏系统,大型国际会议的报道则一窝蜂。二要在价值取向上关注民生,贴近百姓,用平民视角来做气候报道,体现媒体的人本精神和人文情怀。
同时,还要更加重视和突出用外文做好气候报道。国家利益始终是第一位的,不能为了国家形象而损害国家利益。同西方媒体记者比起来,中国媒体从事气候报道的记者大多年轻,接触气候变化题材时间比较短,对本领域熟悉程度不高,国际视野有限,应变能力稍差,导致报道中就事论事、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的议程设置。因此,作为媒体工作者,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专业能力,以确保我们的气候报道更具有专业水准,包括通俗易懂地向公众阐释一些科学术语和专有词汇,帮助科学家实现与公众的沟通交流。
坎昆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团长、美国代表团团长、墨西哥总统和外交部长都对中国出版气候专刊表示感谢,联合国系统驻华机构总协调人和高级气候顾问都称赞专刊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节能减排的进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今年底南非德班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的压力有可能会更小一些,中国媒体还是需要做好充分准备。(作者单位为今日中国杂志社)。气候传播的原则和策略通过组织气候报道专刊和参与坎昆气候会议报道实践,笔者体会到,要改进和提高中国媒体气候报道水平,需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人文情怀:气候变化是全球关心的话题,我们的报道也要体现人文情怀,拉近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各国媒体尽可能减少气候报道中的政治味、火药味,尽量让气候问题回归到科学和法律层面,避免激起公众情绪和舆论氛围的对立。四要在传播者的专业素养上下工夫
同时,还要更加重视和突出用外文做好气候报道。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网络的李立认为,中国媒体气候报道普遍存在知识不足的问题,有些媒体对气候变化知之甚少,经常出错,报道也不很客观,还有漏报现象,深度分析不够,语言也有障碍。
采访过天津气候会议和坎昆气候会议的中国网英文编辑张放在接受笔者访谈时说:外媒从业环境报道的记者都比较专业,他们的报道更有深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今年底南非德班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的压力有可能会更小一些,中国媒体还是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因此,作为媒体工作者,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专业能力,以确保我们的气候报道更具有专业水准,包括通俗易懂地向公众阐释一些科学术语和专有词汇,帮助科学家实现与公众的沟通交流。中国媒体同时还加大了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报道力度,如,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先后制作了《面对气候变化》、《应对全球变暖中国在行动》等一系列专题报道节目,拍摄了《关注气候变化》系列宣传片。令人感慨的是,笔者发现,每次谈到要加强学习,总是有人不屑一顾,对送上门的讲座培训都不耐烦听,但事实上不学习真不可能提高气候报道的专业水平。但是,很多研究者和一线记者指出,中国媒体的气候报道在整体的专业水准上与西方媒体相比较还有差距。
除此之外,还穿插了一些公众、企业和NGO的努力,反映了他们的行动和声音。为什么要拒绝?这涉及到对国际磋商和分析(ICA)的认识,模糊了ICA与MRV的差别,混淆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历史排放责任,违背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
坎昆气候会议前夕,还专门编辑出版了英文版和西文版应对气候变化专刊,进入坎昆的主会场、分会场、会展中心、媒体中心、记者入住酒店等相关场所。二要在价值取向上关注民生,贴近百姓,用平民视角来做气候报道,体现媒体的人本精神和人文情怀。
同西方媒体记者比起来,中国媒体从事气候报道的记者大多年轻,接触气候变化题材时间比较短,对本领域熟悉程度不高,国际视野有限,应变能力稍差,导致报道中就事论事、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的议程设置。气候报道同气候问题相生相伴,气候问题解决不了,气候报道也会持续不断地延续下去。
国际气候谈判是这样,对外气候报道也是这样。四要在传播者的专业素养上下工夫。要把气候变化对公众生活的负面影响和应对气候变化对公众的积极作用说清楚,这样有助于争取公众对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举措的理解和支持。五要在传播载体上加强跨文化跨语言传播能力的建设,首先是实现多种语言文字的传播,让生活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公众能够更方便地了解气候问题,并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同时帮助促进各国公众的相互理解。
三是平衡客观:不能偏、窄、狭隘地看待气候问题上的不同立场主张,要反映不同声音,包括主流非主流的、官学民企和国际机构非政府组织,同时照顾穷国和小岛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切。首先是要加强学习,了解跟气候变化问题的来龙去脉,了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目标,了解各个阵营的主要诉求,了解本专业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境外涉华气候变化舆情。
中国媒体还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消费的理念,如,中国新闻社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举办了低碳发展,低碳生活公益影像展,通过180余幅精彩照片,展现了中国低碳发展的绿色画卷,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也向国际社会和社会公众展示了中国低碳发展所取得的成果。气候问题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完结,相伴而生的气候报道也会持续下去。
二是国际视野:气候问题上,各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盘算,要持续报道国际几大阵营的利益诉求,反映各方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外文局也开创性地派出多语种记者赴境外采访了坎昆会议,报道文章转载率还相当的高。
毕竟,应对气候变化原本就是为了人类未来,气候报道也应该落在人身上,为人服务。专业水准待提高中国媒体的气候报道对于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立场观点、节能减排措施进展成效和产学研社会各界绿色低碳实践,帮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或澄清国际社会的误解,以平衡国际舆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些建议得到当时在场的学者赞同,现在看来也仍然是合理可行的。中国媒体在行动中国媒体对联合国气候会议的采访报道声势浩大。
该专刊的文章先后被110多个媒体转载。1%原则一旦确立,中国始终坚持的发展中国家地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以及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等,都将失去意义,中国将和美国受到同等对待,而中国的历史排放总量只是美国的大约1/3,人均不到美国的7%。
我们在探讨气候传播策略时必须正视这个现实。专刊内容分几个大的板块:一是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二是气候变化的成因,三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政策、举措及其进展,四是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所经历的谈判历程、历次谈判取得的成果和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五是中国对坎昆会议的期望。
即使是对会议的报道,也是议程多、议题少,中国信息多、国际信息少,官员声音多、学者声音少,表面内容多、深度分析少,会议花絮多、热闹有余、冷静观察深入解读评论少,正面表达多、质疑研讨少,对专业术语解释不够甚至不准等。所以,很多观察人士提出建议,希望加强对中国媒体气候报道记者的培训工作。